曹傳林  朱聲灝  記者  劉海泉  文
  上世紀80年代,兩個兒子相繼患精神殘疾,丈夫不堪打擊早年病逝。34年來,太湖縣晉熙鎮長河居委會現年84歲的蔡三連老人,朝五晚九地辛苦忙碌著,忍受常人難以想象的身心煎熬,時刻陪伴在兩個病兒身邊,照顧著他們,用默默付出和不離不棄詮釋了母愛的偉大。
  不幸接踵而至
  今年84歲的蔡三連老人原本有一個幸福的家庭。年輕時,丈夫在太湖縣五交化公司上班,她自己在原城關鎮棉織廠做紡紗工,生下的五個兒子聰明伶俐,婆婆家裡家外是把好手,一家人生活得其樂融融。
  1969年,蔡三連一家下放到太湖縣原岔路公社東河大隊當知青。蔡三連沒有了工作,一家八口人的生計就靠丈夫微薄的工資和她每天在生產隊掙得的工分維持,日子過得相當艱難。
  1971年,小女兒出生,家裡日子更是捉襟見肘,常常一天只吃兩頓,還是一半野菜一半糧。
  “越苦,我越要撐著,總是想著孩子們長大了就好了,就有了盼頭。”蔡三連雖然每天要像男人一樣幹活,卻從不言苦。
  然而,並非事事都如人願。
  上世紀70年代末,婆婆病逝,讓蔡三連失去了好幫手。1980年,由於種種原因,她24歲的二兒子突然生病,經多方尋醫問診終未治好,落下了二級精神殘疾,生活不能自理。
  曾經“乖巧、會做事”的二兒子遇到這種情況,讓蔡三連如遭當頭一棒,常常半夜啜泣。
  1988年,她的四兒子也出現了與二兒子相似的病情,四處治療沒有痊愈,此後呈現一種自閉狀態,再不願與人交流。
  兩個兒子相繼得病,讓這個本就貧困的家庭蒙上了陰影。
  屋漏偏逢連夜雨。在四兒子得病的第二年,蔡三蓮的丈夫經不起殘酷現實的打擊和心靈的折磨,拋下妻兒病逝了。
  家裡的頂梁柱倒了,所有的痛苦、所有的重擔都壓在了蔡三連身上。她沒有絲毫退縮,用柔弱的肩膀默默撐起了這個家。
  我不能倒,我要堅持
  “沒有什麼比活著更重要!我不能倒,不能病,我要堅持,要讓孩子有個依靠,孩子是娘心頭的一塊肉啊!”沒讀過書的蔡三連選擇了微笑面對一切,從此,她把絕大部分精力都花在了照顧兩個精神殘疾的兒子身上。
  照顧兩個病兒,對於一個農村婦女來說,並沒有想象中那麼容易,首先要考慮的就是生計。
  雖然有其他幾個孩子掙錢,可他們各自都有了自己的小家,又相繼下崗,生活也不寬裕。基於這樣的考慮,蔡三連除了每天照顧病兒的生活起居,還種了菜,養了豬、雞,平時賣點小菜、打點零工補貼家用。
  “大熱天我五點就起來燒水給他們喝,冬天是六點半左右,燒火給他們烘。晚上沒有九十點,都想不到休息。兩個兒子想什麼時候吃才吃,經常是飯熱了又熱。我要等他們先吃,有時候只剩下些鍋巴,我就用開水泡一下湊合一頓。”辛苦忙碌中,轉眼30多年過去了,如今的蔡三連拖著80多歲的身體,乾起活來常常力不從心。
  “忍著,還是要堅持,總歸是自己的孩子啊!”如果單是身體累點,蔡三連也許覺得不算什麼。可兩個兒子的病情特殊,生活都不能自理,一個情緒容易激動,一個自閉,往往這邊剛消停,那邊又出現了狀況。
  “孩子發病的時候,我心裡最難過,既擔心會出什麼事,又怕吵到鄰居。”老人告訴記者,每每看到兒子捶打自己,往地上扔東西,又唱又罵,她只好一邊小聲勸慰一邊偷偷抹眼淚。等兒子的情緒平靜了,她又幫他洗臉洗手整理衣服,默默收拾零亂的屋子。
  這樣的一幕幾乎每天都會出現,有時候發生在半夜,她就一夜不能睡覺。
  我走了,孩子怎麼辦?
  “我小兒子在上海,經常打電話回家問,媽,還好不?我說,好哎,你莫牽掛我,我自己苦點沒關係,不能讓其他孩子也跟著受苦啊。”34年來,蔡三連把所有的辛酸硬生生咽下肚,好在,其他幾個子女雖然生活雖然不寬裕,但都隔三差五齣力幫忙照顧家裡。
  “沒錢給孩子治好病,我這個當媽的對不住他們。只要我還活著,我就要管好他們。只要他們好好的,吃再多的苦,我都無所謂。”三十多年來,蔡三連從未出過遠門,她要時刻監護兩個病兒,生怕他們有什麼閃失。其他幾個兒女想接她去住幾天享點福,可是她誰家都不去。
  2012年,老人患上了白內障,要到安慶去免費做復明手術,家裡由大兒子照看著。就那麼幾天時間,她日夜牽掛,老是催醫生快點讓她回家,“我就是怕兩個孩子沒人照顧。”
  周邊的鄰居和居委會對蔡三連的遭遇十分同情,平常只要能幫的,都儘量幫助她,這讓老人十分感激。但隨著年齡越來越大,身體一天不如一天,如今的老人最擔心的是自己的身後事,“其他的孩子生活上也都困難,將來我走了,這兩個孩子生活上怎麼辦?”老人表情沉重地說。
(原標題:太湖八旬母親34年如一日守護兩精神病兒子)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vobbrftjyy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